老幼康养专业群建设规划(2025-2028年)

发布时间:2025-10-30浏览次数:10

一、建设定位与目标

核心定位:以“五金建设”为底盘,整合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、学前教育、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、音乐教育四大专业,构建“养老+托幼”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,聚焦“一老一小”民生需求,打造上海市高水平专业群标杆,服务长三角康养产业升级。

总体目标:

  1. 培养具备“孝爱精神+专业技能+智慧技术”的复合型人才,年输送400人以上,就业率稳定在98%以上;

  2. 建成“政校行企”协同育人平台,新增核心课程5门、实训基地3个;

  3. 形成“代际共融、医养教结合”的特色培养模式,成为全国老幼康养人才培养示范基地。

二、核心建设举措

(一)金专业:构建“养老-托幼”融合型专业体系

1.专业集群优化

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为核心,联动学前教育(3-6岁)、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(0-3岁)、音乐教育(艺术康养),形成“全龄段照护+跨学科支撑”的专业矩阵。

新增养老服务微专业,面向托育专业学生开设“老年照护基础”“银发活动设计”等课程,实现“一专多能”。

2.能力迁移路径

推动“医养教”能力互通:将幼教专业的“活动设计”“沟通技巧”转化为“老年康乐活动策划”“银发心理疏导”等技能模块;音乐教育专业开发“老年音乐疗法”“幼儿-老人共融艺术课程”,实现跨领域能力复用。

(二)金课程:开发“能力迁移+特色融合”课程模块

1.核心能力迁移课程

基础技能层: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重构,嵌入婴幼儿发展引导员、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证书内容。

场景应用层:设计“居家照护”“社区康养”“医养机构照护”三大场景课程,结合静安区域案例(如养老院、宝宝屋项目),培养问题解决能力。

2.特色融合课程

跨学科课程:联合信息学院开设《智慧养老设备技术》,创意学院开设《适老化环境设计》,强化智慧康养技能。

代际共融课程:开发《老幼互动游戏设计》、《蒙氏一老一小照护》等特色课程,填补上海区域空白。

(三)金师资:打造“双师型+专家型”教学团队

1.师资结构优化

目标:三年内实现双师率95%,引进养老行业专家5人,组建“老幼康养教学创新团队”。

培养计划:每年选派2名教师赴上海市第一福利院、上海凯成控股有限公司、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、欧葆庭国际颐养中心实践,参与“认知症照护”“康复护理”等项目研发。

2.校企师资互聘

与第一社会福利院共建“大师工作室”,聘请行业导师担任兼职教师;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(如“适老化产品设计”),转化教学案例5个以上。

(四)金实训:建设“虚实结合+产教融合”实训基地

1.校内实训中心

升级“老幼共融实训中心”,配置智能护理床、老年模拟体验设备、幼儿发展评估工具等,模拟居家、社区、机构全场景照护。

建设“智慧康养智能体”,联合信息学院研发的“康宝”智能养老智能体,开展健康监测、应急响应等实操训练。

2.校外实践基地

与国企凯成控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,开设“凯成订单班”,年接收实习生80人;

与宝宝屋、托幼机构开展婴幼儿照护与早期发展支持课程,年接受实习生80人。

(五)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

1.政校行企协同

作为长三角托幼一体化产教联盟理事长单位,继续发挥婴幼儿照护专业内涵建设引领作用;

实施“中澳养老人才联合培养项目”,引入澳洲养老护理理念,培养国际化康养人才。

2.社会服务延伸

面向社区开展“老年数字技能培训”“乐龄志愿服务活动”,年均服务200人次;

组织学生参与“静安银龄、托幼关爱行动”,为独居老人提供定期志愿服务,婴幼儿家庭,实现教学与社会服务无缝衔接。

三、保障机制

1.政策与资金保障:配套校级专项经费(年均投入不低于100万元),重点支持课程开发与实训基地建设。

2.质量监控体系:建立“岗课赛证”融通评价标准,将技能竞赛(如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)、职业证书获取率纳入教学质量考核。

3.品牌推广:打造“行健康养”特色品牌,举办“老幼共融照护活动”,提升专业群行业影响力。

通过“五金建设”与“养老-托幼”深度融合,老幼康养专业群将成为服务民生需求、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,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“懂老幼、会技术、善管理”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